近些年,越來越多的化妝品企業“官宣”與知名高校建立起“產學研”的合作,希望通過與高校的合作,利用高校的人才資源和科研力量來解決企業實際問題,為企業提供產品技術上的創新。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至少有21家化妝品企業與約37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。
當下,一些大型企業在與高校開展的產學研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,獲得多項發明專利。但隨著“產學研”的流行,行業內也出現了一些“ 虛假聯名”、碰瓷“高?!钡默F象。
近日,南方都市報發表的《多所知名高校遭遇化妝品虛假聯名》一文中,提到多所知名高校成“被造假”高頻詞,化妝品生產商未經高校授權隨意進行聯名,南方醫科大學、暨南大學、廣州大學、中山大學等都成了化妝品“宣傳金磚”。
據了解,南方都市報曝光了多款虛假聯名高校的化妝品,如“暨南大學干細胞因子”、“南方醫科大學生發液”、“廣州大學祛斑霜”、“中山大學眼霜”等。其中,“南方醫科大學生發液”的廠家已因虛假聯名南方醫科大學一事,被相關部門罰款近10萬元。
此外,網絡上有不少店鋪在店鋪名稱上“蹭”大學熱度,直接照搬高校名為店名,店鋪內還售有以該所大學名義研制的化妝品。如搜索中山大學時,會出現“中山大學獨家研制、中山大學專注祛斑、中山大學祛斑專利店”等店鋪;搜索南方醫科大學會出現“南方醫科大學白發轉黑研究院、南方醫科大學研究黑發正品、南方醫科大學眼部護理專利店”等店鋪。
事實上,隨著化妝品市場競爭逐漸激烈、內卷,化妝品企業開始注重在技術層面的競爭。而高校作為學術科研“硬實力”代表的形象早已深深埋入大眾的心目當中,許多品牌會借助高校的信任背書,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。
除了虛假聯名外,“擦邊球”宣傳也屢見不鮮。2021年4月9日,廣州品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下稱廣州品硬)因“碰瓷”華南理工大學被罰。據悉,廣州品硬與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簽訂的《產學研合作協議書》中僅規定了人力資源、科研技術等合作內容,未規定可將“華南理工大學”等字樣用于產品宣傳。而前者在其生產的產品外包裝上卻標注的“華南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”字樣,被視為虛假內容。
有業內人士表示,有部分的校企合作,可能僅僅只是跟高校中的某個人或高校的某個機構有過合作,但沒有真正獲得高校在法律意義上的正式授權,就在產品的外包裝上“聯名”某高校。在法律層面來看,這實際就是一種虛假宣傳。
隨著“產學研”的流行,國內化妝品企業與高校進行“產學研”合作愈漸頻繁。但也不乏一些校企合作只是表面合作,企業只是想通過與大學的合作來增強企業的背書,制造噱頭,缺少實際的科學研究。
對于這種現象,美妝產業營銷專家張兵武表示:“隨著化妝品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強,企業與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與產品宣傳方面會越來越嚴,這樣的做法也將難以為繼。我覺得大家還是要走實打實的道路。既然宣傳跟高校合作,那一定要在法律層面上獲到高校真正的授權,而不能只是名義上去?!?/span>
盡管有些校企合作僅僅是浮于表面,但還是有企業正腳踏實地去開展與高校間的各項工作,積極探索各種“產學研”模式。某代工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,一些有一定研究成果的高??嘤跊]有企業對接,只能將研究成果束之高閣。企業與高校進行“產學研”合作,不僅能強化企業在產品制造方面的技術和科研優勢,還能讓高校的科研技術得到落地,進行產業化、產品化。
當下,高校、企業、政府都在積極尋找更為高效的平臺促進“產學研”。以“人才”為例,為滿足化妝品行業的人才需求,近年來國內多所院校正式設立了“化妝品”相關專業。同時,高校也越來越更加注意學生實踐,培養學生的實操技能,與化妝品企業開展相關實踐合作,培養更多優秀人才。